手机版 | 欢迎访问本站!创新资金申报代理信息网  

设为首页

创新资金申报代理信息网-专项资金申报-政府资金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创新基金-创新资金-文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文化创意-商标代理-中企讯-鼎唐网

微信扫一扫

国家发改委

服务热线:13601242728

13601242728    蒲老师

邮箱:pxg68413@126.com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家发改委 > 科学科技部

科学科技部

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
添加时间:2020-11-17 10:26:14  作者:鼎唐网  文章来源:创新资金申报代理信息网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17〕152号)等文件要求,现将“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指南方向16~30为指向性指南方向,31~34为青年科学家项目指南方向)。


   一、公开征求意见时间


   2020年11月16日至2020年11月30日。


   二、公开征求意见程序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的凝练布局和任务部署已经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咨询评议


   2.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审议


   3.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三、公开征求意见注意事项


   1.本次征求意见重点针对各专项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和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听取各方意见。


   2.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根据征求意见情况,修改完善项目申报指南(项目申报指南具体内容如下)


   3.征集到的意见将不再反馈和回复


   四、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


   请于11月30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jcs_zdxmc@most.cn。


   五、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 2021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变革性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或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对已有传统或主流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一种另辟蹊径的革新,并对 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革命性、突变式进步的技术。“变革性技术 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重点支持相关重要科学前沿或我国科 学家取得原创突破,应用前景明确,有望产出具有变革性影响技术原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前瞻性、原创性的 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2021 年本重点专项将围绕空间、电子信息、材料、地学及生命等 5 个领域方向部署项目,优先支持 34 个指南方向(其中包括 15 个指向性指南方向,4 个青年 科学家项目指南方向)。每个指南方向原则上只支持 1 项项目, 仅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每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指南方向支持不超过5项项目。2021 年度专项拟部署项目的国拨概算总经费为 6.65 亿元(其中拟 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超过 20 个,国拨总经费不超过 8000 万元)。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 破关键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鼓励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从 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组织项目。鼓励依托国家重点实验 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组织项目。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 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 4 个,每个项目参与单位数不超过 6 家。青年科学家可根据青年科学家项目方向指南明确的研究重点,自主确定选题进行申报,无具体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


   1. 月球内部圈层结构与演化过程的研究。研究内容:利用历史数据特别是嫦娥系列月球探测数据,以重、磁、电、震、热等几大核心要素,开展多物理场 的综合研究,构建月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剖析月球内部圈层结构特性及其形成的机理,研究月球大尺度演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 构建新的月球演化理论框架,实现对月球内部圈层结构和月球演化过程认知的新突破。 考核指标:开展月球多物理场的综合研究,建立月球重 力场与深部物理结构、月震与月球内部圈层结构、电磁场与 月球演化、火山作用与月球热演化历史等的分析模型,构建月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演化模型,提出基于“重、磁、电、 震、热”的新的月球演化理论框架。


   2. 空间超冷原子奇异物理性质研究。研究内容:发展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制备、测量、精密调 控 10~100pK 量级温度超冷原子的新方法和新思路,研究超 冷原子气体的奇异物理特性。研究 10~100pK 温度下,光晶格中超冷原子的量子相变,研究这种极端条件下产生的新物态,以及这些物态的新物理性质和动力学过程;研究物质波 辐射和相干特性,并对其进行精密探测,探索异核量子少体 奇异分子特性;基于空间超冷原子气体,发展探测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粒子与新相互作用的新思路,研究包括轴子与类轴 子粒子在内的暗物质备选粒子的新奇量子态。为空间超冷原 子相关科学实验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 考核指标:为空间获得和精密测量 10~100pK 量级超冷 原子气体,并利用光场、电场和磁场精密调控超冷玻色、费 米混合原子气体提出新方法;对空间光晶格中超冷原子由于 量子阻挫效应形成的新物态、超冷原子超固态等进行研究; 实现物质波辐射及高精密探测的新方法,从而为探索暗物质 测量和暗物质粒子新奇量子态提供新途径和新思路。 


   3. 新型空间高能辐射探测的重要科学问题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新一代更高性能、国际领先的空间暗物 质粒子、宇宙线和伽马射线的探测需求,开展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研究大接收度、宽能量动态范围条件下,从海量杂乱 信息中智能判选有效事例的科学问题和优化方法,充分利用 多种探测器的能量、时间和簇射形状等信息,实现多种类粒 子的高效准确获取;研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电荷重建测量算 法,降低高能宇宙线碎裂效应和簇射反冲效应的影响,发展多变量分析和粒子鉴别算法,提升对电子和光子的测量能力;研究核子、电子特别是伽马光子的高精度能量和方向/ 径迹重建算法,最大限度地修正簇射反冲效应和不同入射角 度的影响;研究利用电离效应、地磁刚度、穿越辐射等多种标定手段相结合的可靠在轨标定方法,确保测量能标的准确 性;开展实验进行验证。 考核指标:建立新型空间高能辐射探测实验全局智能判选有效事例优化方案;建立宇宙线电荷重建测量算法、多变 量粒子鉴别算法、高精度能量和方向/径迹重建算法、各向同性粒子重建算法和粒子鉴别算法;提出全局触发效率、粒子 鉴别能力、能量分辨、标定精度等关键指标的束流实验实施 方案,并通过加速器束流的实验验证。 


   4. 天体爆发现象的高能辐射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空间科学卫星对双致密星并合引力波电 磁对应体、X 射线双星、快速射电暴、高能中微子以及伽马 暴和磁星进行探测研究,引导和联合地面甚高能、光学和射 电望远镜进行协同观测,X 射线中子星和黑洞双星、快速射电暴、高能中微子以及伽马暴和磁星暴发的产生机制,破解 黑洞、中子星和磁星等致密星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双致密星的并合机制,研究强引力场、强磁场、高密度下的物理规律, 测量引力波速度和哈勃常数等基础物理参数。 考核指标:发现上千个伽马暴,监测上百例引力波伴随 电磁辐射、高能中微子、快速射电暴和甚高能伽马射线暂现 源,发现多例 X/伽马射线电磁对应体,对多个中子星和黑洞 双星发现比以往能量更高的准周期振荡信号,测量不多个致密星(中子星或黑洞)的基本参数(质量、磁场、自转); 确定各种类型的引力波、快速射电暴、高能中微子、甚高能 伽马射线暂现源的前身星和起源,揭示其的爆发机制,在黑 洞、中子星及其并合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突破,对中子星和黑洞的基本性质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5. 多源卫星数据在轨智能融合理论与方法 研究内容:面向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探索多源卫星数 据在轨智能融合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单平台多载荷自融合 系统架构,研究多星异构数据信息相关性度量理论与方法, 建立多星协作认知模型,突破单星感知分辨率与探测识别精 度极限,开展多星协作对提升状态判读与动态过程预测准确性的理论与数值分析,研究基于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多源数 据智能融合方法与低能耗硬件加速计算方案,研制多源数据 融合在轨处理试验系统并进行航空验证。 考核指标:建立单平台多载荷自融合系统原理方案;建立 多星异构数据信息相关性度量的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基于 我国卫星资源能力建立多星协作认知体系模型;相比单星探 测,基于多星数据融合的感知分辨率提升 2 倍、探测识别精度≥95%;给出多星协作对提升状态判读与动态过程预测准确 性的定量化分析结果;针对动态检测识别等任务,对 3 万×3 万规模的两景卫星数据在轨融合处理时间≤5 分钟,数据类型 涵盖可见光、高光谱、微波、红外等。 


   6. 基础三维无源元件的单片高集成度自卷曲技术研究内容:针对微型电子系统对高集成度基础无源元件 的需求,研究单片自卷曲技术。研究自卷曲结构的薄膜应力 生长调控机制和异质晶体薄膜集成结构的应变诱导卷曲力 学机理;提出高频、高磁导率纳米颗粒磁流体芯及其毛细注 入机制;研究力-电-热多物理场耦合规律,建立等效分析模 型;探索零功耗的自卷曲结构可重构方法,实现基础无源元 件电性能可调。 考核指标:认识异质晶体薄膜集成结构的应力驱动卷曲原理,建立高集成度三维基础无源元件的实现方法。研制单片自卷曲技术,实现卷曲最大长度>2cm,内径<20 在射频微系统中的应用,缩小系统体积或面积>25%。 


   7. 电磁矢量高分辨成像理论与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单一波束宽度范围内多目标分辨的需 求,开展基于电磁矢量的高分辨成像理论与技术研究,突破多目标分辨的电磁衍射极限限制。研究非线性电磁矢量波前 调制理论与技术,探索可重构矢量调制材料特性同系统非线 性状态数量最大化的联系;研究基于波前非线性调制的信号 处理与成像算法;研制短基线稀疏阵列三维成像雷达原理样 机,开展飞行试验,为电磁矢量高分辨三维成像技术应用奠 定技术基础。 考核指标:探索电磁矢量高分辨成像系统技术,研制电 磁矢量高分辨三维成像系统样机,覆盖 L 和 Ku 波段,完成 一体化测试及多目标反演成像。L 波段实现高分辨的凝视成 像,实口径天线尺寸小于 0.6×0.9m,波瓣宽度 10°(H)、 14°(V),角分辨<0.2°(H)、7°(V);Ku 波段实现稀疏 阵列下机载对地高分辨率三维成像,天线数量≤5,阵列天线 长度≤2m,三维分辨≤0.1m(距离向)×0.1m(方位向)×0.3m (高度向)。 


   8. 红外微分体制和硅基单片集成的探测芯片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红外高背景辐射环境中微弱目标的红外 探测跨代技术所需要的芯片技术,构建红外成像芯片的微分 体制和硅基单片集成体制;研究微分物理量原位直接探测的 方法,基于光-电联合调控对不同的光场要素实现原位集成式 微分感知的技术;研究基于胶体量子点的硅基单片集成短波 红外探测芯片,重点突破硫化铅量子点的批量化合成、暗电 流抑制和弱信号采集技术;建立适应微分体制和硅基单片集 成体制的红外成像芯片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红外微分体制探测和硅基单片集成红外 探测的成像芯片结构,研制出红外成像芯片并且验证高背景 下微弱目标探测功能。研制长波红外微分体制芯片,芯片规 模256×256,NEDT 优于 20mK,在外场红外辐射环境下相比 碲镉汞长波红外成像仪对微弱信号目标探测的信杂比提高 不小于 10 倍;研究硅基单片集成(CMOS)胶体量子点红外 成像芯片,响应波段至 1.7µm,芯片规模为 3072×1024,暗 电流非制冷条件下<10 pA/像元,外量子效率>70%,盲元率 <1%。 


   9. 面向宽温域功能器件的连续组分外延薄膜技术与材料研究内容:以宽温域实用功能器件为牵引目标,发展水 平方向化学组分连续变化的外延薄膜生长技术和匹配的水 平空间跨尺度表征技术;制备连续组分铁电和热电功能材料单晶薄膜;获得居里温度和热电优值等关键参量随精细组分 的定量化规律;研究连续组分外延薄膜宽温域下参量调控机 制;研制基于连续组分外延薄膜的宽温域连续响应功能器 件。 考核指标:制备出水平方向具有连续化学组分的铁电和 热电外延薄膜,单批次组分跨度区间≥10%/cm,实现厘米至微米量级的结构和物性跨尺度表征;连续组分外延热电薄膜 在常温附近 100K 温域内实现稳定的高热电性能,热电功率 因子达到 50 μW cm-1 K-2 ,平均 zT 值达到 1.3;连续组分 铁电外延薄膜在常温附近 100K 范围内保持介电常数可调率 ≥60%,器件电容可调率≥50%,Q 值≥80,频率可调率≥25%。 


   10. 面向半导体集成的铁电调控新功能器件 研究内容:面向半导体集成多功能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 发展需求,开展铁电氧化物薄膜和二维层状材料与第二、三 代半导体相兼容的异质集成技术和可控制备工艺的研究;研究铁电-半导体界面特性及其功能器件极化调控规律, 突破 常规晶体管的性能瓶颈;构建铁电多功能性调控金属离子发 光物理模型和技术方法,革新传统的发光触发和调制技术, 研究铁电氧化物的多功能性与半导体光电特性的耦合,实现 基于新机制的半导体集成的铁电功能调控光电子器件。 考核指标:发展铁电材料与第二、三代半导体的异质集 成工艺,实现基于铁电调控的半导体晶体管,电流开关比 ≥ 1×10 6,亚阈值摆幅 ≤ 60 mV dec -1(常规晶体管理论最小极 限值);设计并研制出 2~3 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集 成的铁电氧化物原位可逆调控金属离子光电子原型器件,包 括可寻址的光发射和换能的多模式一体化阵列,电控光致发 光调制器和多模态存储器等,集成器件工作电压 ≤ 10 V,光 谱动态调控范围 420 nm-1600 nm。 


   11. 生物过程启示的陶瓷材料室温制备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内容:研究自然制造过程中生物材料组成和显微结 构形成过程的典型特征;研究生物环境、类生物环境、生长 因子等条件下陶瓷材料合成和显微结构形成动力学过程;研 究微纳尺度限域环境、外场(光、力、电)等辅助条件对物 质传输、反应和组装致密化机制的影响,设计和研发陶瓷材 料室温制备装备,优化制备工艺参数,研制宏观尺寸工程陶 瓷材料。 考核指标:阐明生物基元、类生物功能基元、生长因子、 生物环境等对陶瓷材料组成和结构形成动力学的影响规律, 揭示限域环境、辅助外场作用下的陶瓷材料致密化机理,形成生物过程启示的陶瓷材料制备技术理论基础;发展陶瓷材 料室温制备新技术,研制 1-2 种宏观尺寸的工程陶瓷材料, 尺寸达到 5-10cm,硬度:4-8GPa,抗弯强度:100-200MPa, 弹性模量:30-70GPa。 


   12. 大尺寸异形构件的热防护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研究内容:面向大尺寸异形构件整体制造及热防护的需 求,研究多元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高温长时抗氧化机制,优化设计宽温域抗烧蚀多元超高温陶瓷组分;研究反应熔渗法 制备大尺寸构件的多元超高温陶瓷生长机制,发展陶瓷与碳 /碳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梯度复合方法;研究大尺寸构件碳 基体与陶瓷相的定向引入方法、应力形成机制与变形控制方 法,形成大尺寸异形构件整体制造与分区域热防护制备技术。 


   13. 考核指标:热防护性能指标为:2500-3000℃,2000s 线 烧蚀率为 10 -3 mm/s 量级;2500℃以下,2000s 线烧蚀 理论体系;研发劣质地下水易变化学组分及赋存状态的现场 快速检测技术与方法,易变化学组分检出限低于国家饮用水 标准;形成典型原生劣质地下水的原位调控技术方法体系, 氟去除率大于 85%,砷去除率大于 80%,氨氮去除率大于 30-60%;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刻画调控过程的劣质地 下水有害组分反应性运移模拟软件;编制劣质地下水改良的原位调控技术指南;完成 1~2 个典型地区的原位调控技术示范。 


   14. 中国东部深层高温地热的形成机制与分布特征 研究内容:针对中国东部深层高温地热的动力背景、生 成与聚敛机制、分布规律等开展研究。通过地球物理-地质综 合研究,解析地幔、岩石圈及地壳结构,特别是浅层地壳结 构,查明中国东部新/活动构造的三维分布;开展有效热源分 析,建立地热场晚近时期构造-热演化历史,解析岩石圈热结 构;结合大地电磁测深、航磁等地球物理数据、地质地球化 学资料,探索精细刻画浅部地壳热结构新的计算模型;开展干热岩结构力学成因、压裂改造方法与机理、压裂诱灾风险 研究。 考核指标:查明东部深层高温地热的动力机制,建立地 质成因模式;建立东部深层高温地热生成与聚敛模式;建立 以地质、地球物理数据为基础、以热流值为约束,“自下而 上”的地热评估新模式;建立中国东部高温地热资源分布预 测模型;揭示干热岩多尺度结构网络力学机制、压裂缝网起 裂扩展机理,建立压裂诱发地震风险评价方法。 


   15. 富氦天然气成藏机制及氦资源分布预测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有效氦源的评价参数及氦气释放机制, 揭示控制氦源效率及潜力的关键因素;研究复杂地质介质中氦的运载机制及控制因素,揭示地质条件下温度、压力、介 质特征对氦气运移、富集的控制;研究富氦气藏成藏过程及 关键控制因素,阐明古老克拉通地台区富氦气藏、深大断裂 /岩浆活动区富氦气藏、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富 氦气藏的成藏条件、动态富集过程及关键控制因素;建立氦 源效率及潜力评价技术、复杂地质条件氦气运载效能评价技 术、富氦气藏成藏条件及富氦天然气有利分布区带及勘探目 标预测技术,综合集成构建氦资源评价预测技术。 考核指标:初步建立富氦天然气富集成藏理论;创新性 地构建以氦源效率及潜力评价技术、富氦天然气有利分布区 带及勘探目标预测技术为核心的氦资源分布预测技术;提出 3 到 5 个富氦天然气勘探区带和目标。 


   16. 火星的宜居环境和生命信号探索研究 基于我国“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环绕和就位探 测数据和国际上已有的历史数据,结合火星陨石、模拟样品 的实验室研究,并充分参考地球临近空间和我国柴达木盆地 等类火星的极端环境条件,开展火星表面的水成矿物类型、 分布及含量和形成环境的研究,识别火星表面与水活动相关 的古湖泊盆地和河流三角洲并刻画其形貌特征和演化过程, 分析河流和古湖泊中的沉积地貌及沉积物矿物组合特征对 火星气候的响应特征,研究火星表层以下水冰分布并寻找可 能的地下宜居环境,分析火星陨石中的硫等挥发性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和不同氧气含量下硫等挥发性元素的光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地球临近空间、柴达木盆地等类火星极端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和组学特征,开发代表性生物、化 石、生命代谢产物、生物大分子、有机质等在模拟火星环境 中的检测方法。 


   17. 空间微重力燃烧的基础性研究 面向先进能源动力和高性能发动机提高能效、燃烧源污 染物的控制、地面和载人航天防火技术,通过一系列的微重 力燃烧实验,得到解耦浮力效应的科学实验数据,促进对燃烧现象科学本质的认识和模型的建立,推进燃烧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具体内容包括:层流近极限燃烧特性研究;射流火焰 湍流转捩及火焰结构特性研究;载人航天火灾行为及材料防 火安全研究;微重力固体废弃物燃烧和热处理基础研究;微重力燃烧的碳烟生成研究,火焰合成特种材料研究。 


   18. 空间环境中新材料制备原理与特种成形技术基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条件,探索新材料变革性制备原理 与特种成形技术。揭示超高温金属材料的液态热物理性质, 探索空间快速凝固动力学规律;研究新型大块非晶与稀土磁 性合金的空间制备与成形过程,优化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组 织和磁性能;探索空间环境中液相分离机理,发展高性能稀 土镁合金特种成形技术;研究无机功能晶体的空间生长动力 学及其生物医学特性,实现其结构和缺陷的主动调控;建立 有机功能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空间合成新途径,发展新型凝胶润滑材料和含浸润滑剂多孔纳米复合材料。 


   19. 空间胚胎发育和生命孕育研究 研究空间微重力对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殖细胞及其支持 细胞协同发育的影响, 从分子、细胞、组织等多个层面,系 统地探究微重力环境对生殖细胞及其支持细胞协同发育的 影响; 研究空间微重力下体外培养和分化胚胎干细胞为各类 功能细胞、组织及器官的特性变化及基本规律;研究空间环境低敏感小鼠品系的筛选和构建,空间小鼠培养关键科学与 技术问题。 


   20. 日-地和日球层边界探测中的重要科学问题 围绕理解日-地多圈层耦合过程和日球层边界的复杂系 统开展重要科学问题研究。基于光谱成像观测研究日冕磁 场、密度、温度、速度的二维分布及其快速演化;研究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包括磁层顶、极光区和 磁尾)的成像特征;建立数据驱动的内/外日球层全链条三维 多元太阳风动力学演化模型,模拟背景太阳风环境及太阳风 暴大尺度结构的传播与演化;研究太阳风边际结构及动态特性,星际介质对太阳风的侵入作用;研究太阳风超热粒子及异常宇宙线的起源、加速和演化,银河宇宙线在太阳系边 的调制传输机制。 


   21. 基于范德华外延-剥离转印的半导体器件制作新方 法 面向未来信息系统对高性能半导体器件的需求,突破衬 底对器件性能的限制,探索基于范德华外延-剥离转印的器件 制作新方法,实现不依赖外延关系的衬底选择,为高效率光 电器件和大功率射频器件的研制提供变革技术。 


   22. 基于声波新原理激励小型化天线技术 面向低频天线机动化和高频天线芯片化的重大应用需 求,研究多频段小型化声波激励天线新机理、新材料和新工艺,突破天线尺寸数量级缩减的技术瓶颈和传统天线辐射效率与带宽的物理极限,实现天线技术在尺寸和性能上的跨越。

 

   23. 具有开放扩展架构的模块化移动终端技术 针对传统移动终端更新换代导致的资源浪费,研究可持 续演进的模块化终端新形态,通过软件、模块升级与按需组合,支持多频段、多体制无线接入,实现终端由封闭向开放 扩展架构的转变。 


   24. 超铺展液滴调控技术用于高效农药利用的基础研究 面向农药高效利用的重大需求,研究农作物叶面独特的 微观结构性质对农药液滴撞击在其表面的迸溅和沉积的影 响机制;发展新型高效的表面活性剂农药载体保护体系,实 现利用表面活性剂操控农药液滴在农作物和杂草叶面间进 行靶向性选择、高效沉积、抗风雨侵蚀的颠覆性技术;与农药活性调控技术相结合,在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解 决农药在农作物叶面的残留问题,突破传统方法的极限,全方面提升农药利用效率,构建农药喷雾在杂草和农作物叶面 间的靶向喷洒与高效选择沉积技术,形成农药可持续、低剂量、零残留的助剂、载体系统,推动精准农业的实用化,完成农田农药喷洒测试。 


   25. 高灵敏高速高温超导单光子探测材料与器件 面向自由空间光通信对轻质小型、高灵敏光子探测器的 迫切需求,聚焦星间激光通信等航空航天国家重大战略,开 展新型结构高温超导薄膜制备与物性研究;揭示基于量子金 属态的新型超导量子效应形成机制;建立微结构与库珀对运输特性的构效关系和评价准则;发展基于高温超导体量子金 属态的高灵敏、高速单光子探测原型器件。 


   26. 稀土基新型电子相变半导体与敏感电阻器件 围绕国家战略,从电子材料角度变革现有突变式敏感电 阻元器件技术;发展稀土镍基氧化物等新型电子相变材料的 非真空制备技术;发展其金属绝缘体相变温度在宽温区范围 的精准设计方法;研究其高压诱导电子相变特性与机理;基 于氢元素定量表征,探索其氢致电子相变机理;制作稀土基 突变式热敏、压力敏感电阻原型器件。

 

   27. 分布式光纤地震成像与反演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针对我国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安全、高效开发关键需 求,探索三分量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技术;基于井中与地面 光纤传感记录,开展裂缝发育、流体运移成像与反演方法研究,开展地下介质结构动态成像与物性参数动态反演方法研 究;开展非常规油气开发现场及周边区域野外监测示范。




   中企讯-------专业学习政策十五年,专注为:  
   科技型企业、传统工业企业、现代服务企业、文化企业申请政策扶持资金;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申请,专利无效、商标无效、国际专利、国际商标。
   咨询热线:13601242728/18121133633







上一篇:组织申报2021年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
下一篇:科技部关于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